无障碍浏览
济南日报|以高质量发展绘就民生温暖底色!济南民政“泉”心为民争先奋进
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次数: 字号:【

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养老服务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实施“加强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民生实事,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推进“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济南民政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为抓手,聚焦“急难愁盼”,坚持“为民爱民”,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保障底线不断兜牢,民政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深入,用心用情用力绘就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底色。

深化精准帮扶

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谢谢你们,真是多亏了你们,让我们重新团聚。”8月13日,在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悉心护送下,失联半年的安徽籍青年阿良(化名)终于与家人团聚。从凌晨1点被派出所民警护送入站,到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快速确认身份、联系所在村村干部,再到工作人员购票护送、耐心劝导,仅用24小时便完成这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不仅圆了一个家庭的团聚梦,也为身患疾病、陷入自卑的阿良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这样温情的场景,正是我市社会救助工作的生动缩影。社会救助纾民困、惠民生、促和谐,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济南民政着力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出台《济南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累计监测预警困难群众2.61万人次,新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因病致贫重病患者5778名,将符合条件的466名困难群众精准纳入救助保障范围。今年上半年,共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5.65亿元,保障10.87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能力日益增强。积极推进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持续完善“1+166+N”救助服务体系。今年,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237人次,其中成功帮助53名长期滞留人员与家人团聚。

儿童福利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出台《济南市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发布实施2025年度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实事20件。上半年,为3559名孤困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4500余万元,同时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帮扶等专项服务,确保救助资金精准直达、关爱措施持续落地。

聚焦老龄需求

撬动“银发经济”大市场

“这个政策实在太好了,我们正准备把卫生间浴缸改造成淋浴间,再安装上一些扶手,能享受30%的政府补贴呢!”家住历下区的72岁退休职工李大爷高兴地说道。就在上个月,李大爷通过社区宣传了解到济南市新出台的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第一时间就有了申请想法。儿子帮助他在云闪付APP“鲁换新”小程序操作后,他顺利申领到首批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

近年来,随着一件件养老服务领域民生实事的落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围绕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济南民政创新开展养老服务消费促进行动,通过供需两侧一体发力,育产业、促消费、优供给、提质效,持续释放养老市场活力,实现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

养老服务消费供给提质升级。上线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国补活动,对老年人购买6大类14小类2200余种产品给予补贴,涵盖老年人生活起居、辅助出行、康复医疗等各方面,补贴额度达到30%。活动开展以来,发放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券3612张,实现销售收入2203.04万元,使用国补资金619.46万元,在全省13个已开展适老化补贴的城市中排名第一,补贴金额占全省的60%。

养老服务消费渠道优化拓展。开展“银发呵护 产业偕行”2025年济南市“泉心为老”系列活动,打造“银龄大平台”“椿欢里”等银发经济消费平台,在全市设立26个社区老年用品、康复辅助器具服务站点,在30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养老服务顾问”,指导各区县举办“养老大集”15场次,持续推动养老政策、项目、产品和服务进机构、进社区,把各类急需刚需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在5月16日举办的“家在历城·幸福享老” 2025年历城区养老服务大集上,许多老年人到现场体验健康监测、康复理疗和智能养老产品,不出社区就能选到心仪的服务,让“在家门口养老”的愿景照进现实。

盘活服务资源

构筑幸福养老生活圈

在槐荫区,82岁独居老人张庆华腿脚不便,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日常起居和吃饭问题。

“孩子们工作忙,我不想老麻烦他们。现在好了,社区有了长者食堂,一顿饭才10块钱,还能送上门。政府还给家里做了适老化改造,装了扶手和紧急呼叫设备,我心里稳当多了。”张庆华欣慰地说。

老人的这份踏实与安心,得益于济南市日益完善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济南民政持续实施《基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逐步成型,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编制《济南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出台《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累计发布扶持政策措施8大类65项,涵盖设施建设、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等,搭建起全市养老服务发展的“四梁八柱”。

设施网络不断优化。新培育规范化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8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7家、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购服务站点8个,全市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达到4142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80%以上,市、区县均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行政村覆盖率近60%。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659张,完成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200户,月均提供上门居家服务近3万人次。在城市社区配置老年助餐站点440处、农村老年助餐站点1300余处。试点推进高龄津贴“快申快享”,上半年为18.37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1.2亿元,拨付资金380万元保障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游园等。

办好“关键小事儿”

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8月29日是我国传统七夕佳节,不少新人选择在这一天登记结婚,为爱情赋予更多仪式感。在济南,七夕婚姻登记再现“甜蜜爆棚”。

“我们自8月18日开放线上预约,当天下午,200个号就已经全部约满!”历下区婚姻登记处主任刘刚介绍。为全力保障新人需求,全市婚姻登记机关提前发布预约号、开通多通道预约,并启动高峰日工作预案:提前上班、午间无休、延时服务,“只要新人来到,我们全程服务。”刘刚表示。

这样高效、温馨的登记服务,是济南民政深化“精微善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鲜活写照。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济南民政充分运用智慧化手段和创新理念,为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注入新动能。

婚姻登记服务更加贴心。推进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和“婚育户”一件事联办,上半年办理婚姻登记近3.4万对。精心组织集体颁证仪式,为5700余对新人免费举办婚礼式颁证。全面提升各区县婚姻登记处服务软硬件水平,完善颁证大厅及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功能,为8100余人次提供婚姻家庭辅导。开展集体婚礼、婚俗改革宣传等活动155场,积极倡导文明简约、健康向上的婚恋新风尚。

社会组织管理更加规范。持续完善“综合党委—党建工作站—社会组织党组织”三级工作体系,推动社会组织党组织应建尽建、党建入章全覆盖。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完善行政执法流程,完成市本级1379家社会组织分类统计工作,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减免涉企收费140余万元,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12家,社会组织年报率达90%以上,全市社会组织达6566家。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持续开展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三年建设行动,备案社区社会组织3.06万家。

慈善事业发展更加蓬勃。培育新增社区基金105只,总量达734只,累积开设项目1104项,募集资金1966.4万元,惠及群众68.09万人次。新设“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项目274个,新增善款1691万元,累计发起公益慈善项目1792个,累计筹款722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发布《慈善信托服务规范》,新增慈善信托14笔,信托规模达1.96亿元,信托备案数量和合同金额均居全省首位。截至7月底,全市销售福利彩票累计突破210亿元,销售场所达1088处,实现就业1500余人,筹集福彩公益金累计突破60亿元,年均上缴个人所得税788万余元。

地名文化建设更加丰富。出台《市区道路命名工作操作规程》,构建“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公示”三位一体命名机制,完成三批次87条道路标准化命名。根据《“乡村著名行动”道路命名工作指引》,备案乡村道路命名6318条。成功举办首届全市地名文化节,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聘请29名专家为区划地名专家库成员,不断提升地名文化内涵。

回望来时路,一项项民生政策破浪前行、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幅又一幅温暖的幸福图景呈现在百姓眼前,济南民政不断交出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民生“新答卷”。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济南民政将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让民生实事“落地有声”,群众幸福“触手可及”,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展现民政担当,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济南民政成绩单

●深化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48个社区入选省级观察点,争取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指标16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历下区“亲情E联”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14个“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

●3个区、11个街道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我市入选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

●近3年,我市6个社会救助品牌获评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品牌,4个案例获评省级社会救助优秀实践案例,3个项目获评全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优秀项目。

●《济南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成为“以社管理、助力发展”的双引擎》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优秀案例。

  ●调研报告《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研究》获全省民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近两年,全市累计销售福利彩票29.74亿元,销量年均增幅16.96%,增幅位列全省首位。今年初,销量由全省第3位上升至全省第2位。

  ●近两年,全市累计筹集福彩公益金8.76亿元,上缴个人所得税2300余万元。公益金年均增幅达14.10%,增幅位列全省首位。

  ●全市共有福利彩票销售场所1088处,实现就业1500余人。近两年,新增销售场所400余处,广泛覆盖我市各类新兴消费场景,两处新渠道获评全国福彩优秀渠道创新案例。

  ●“泉城福彩公益行”品牌获评2023年度省市区机关联动“双报到”为民办实事优秀项目。

  ●我市2个儿童关爱机构组织、3名儿童工作者获评“全省关爱服务困境儿童系列十佳”,数量居全省首位。

  ●市社会福利院2名工作者分别获得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教练员、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1名工作者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市儿童福利院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23年启动第三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编制,连续3年共公布232处传统地名,数量居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