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中国民政|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幸福食堂”走出农村老年助餐新路子
发布日期:2025-08-22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的经验做法!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围绕解决老年人“吃饭难”这个“小切口”,做好兴建“幸福食堂”这篇“大文章”,从2018年开始,创新模式,凝聚合力,久久为功,让农村老年人吃饭不再难、生活有保障。

一、工作背景

钢城区总人口28.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8.1万人,占比28.3%,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钢城区创建集助餐助行、医疗救助、心理慰藉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幸福食堂”,走出了一条“可承担、可持续、可推广”的农村助餐养老新路径,兜牢了农村养老保障底线。

二、主要做法

一是做好制度设计立足“推得开”。2018年以来,连续三届区委、区政府都将农村“幸福食堂”建设列入十大民生工程、重点改革项目,建立了组织领导、运营管理、监督考核等多维度、系统性的制度体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级实施”的工作机制,通过兴办“幸福食堂”,把独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纳入照料范围,织密了“老有所助、老有所扶”的帮扶网。

二是坚持贴近百姓着眼“办得好”。“幸福食堂”从兴办初期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入手,根据需要不断拓宽服务内容,逐步形成了“6+N”的服务体系:“6”即一天送饭探视两次,一周打扫一次室内卫生,一月清洗一次大件衣物,一季度进行一次健康查体,每逢节日组织一次志愿活动、每人购买一份银龄安康保险;“N”即鼓励各村创新开展理疗、代购等志愿服务项目。近两年又完善服务功能,建成多处“幸福理发室”,解决老年人理发“刚需”;在厨房、餐厅“明厨亮灶”视频监控,实现监管可视化;将液化气灶改为电磁灶或天然气设备,实现厨卫电气化。“幸福食堂”从建立初期的1.0版,到“6+N”体系的2.0版,再到今天的3.0版,升级的不仅是硬件和服务,更是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三是实施资源整合做到“可持续”。围绕解决“幸福食堂”经营可持续问题,对农村资源和政策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减少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在场所建设上,有的将“幸福食堂”融入已建成的幸福院;有的对闲置校舍、仓库进行盘活,最大程度减少建设投资。在人员配备上,全区“幸福食堂”工作人员中“公益岗”占比70%,减少了运营支出。在资金整合上,采取“上级政策支持一块、区镇政府奖补一块、慈善组织募集一块、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一块、个人适当交纳一块”的办法,极大减轻了村级运营负担。

四是抓好规范引领确保“有保障”。结合“幸福食堂”运营实际,先后出台了《建设运营标准指引》《财务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文件,健全人员、财务、安全、设施管理体系。区级层面将“幸福食堂”运营纳入村级重点巡查内容,各行政村也成立了由党员、村民代表参与的幸福食堂管理委员会,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三、取得成效

“幸福食堂”建设七年来,由单一助餐服务到综合养老保障,确保了农村老年人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拓展了帮做家务、巡访关爱、特色康复等内容,真正将“幸福食堂”打造成了老年人身边的“幸福驿站”,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截至2024年底,钢城区农村“幸福食堂”每天服务老年人达到3200多人。

四、经验启示

一是党建引领是工作保障。区委、区政府加强组织引领,为“幸福食堂”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健全制度、加强监督、严格考核保证了“幸福食堂”的落地实施、规范运行。

二是民之所望是施政所向。幸福食堂表面上看瞄准的是“吃饭难”这个“小切口”,实质上解决的却是农村养老这个“大问题”,真正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的迫切所需,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三是多方参与是长远之策。积极构建多元供给、协同发力的保障机制,把政策资金、政府奖补、慈善捐助、村级投入等纳入资金池,确保“幸福食堂”办得成、办得好。

四是持续创新是活力源泉。与时俱进丰富服务内容,用心用情开展生活照料,不仅让老年人吃上了“热乎饭”,更增强了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