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近年来,济南市民政局大力实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保民生、兜底线、优服务、促发展,不断推动省会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勾勒幸福民生新图景。
从“全面覆盖”到“分层分类”
社会救助更加精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民政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众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扎实做好兜底保障。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连续5年提升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685元/月提高到1114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457元/月提高到884元/月,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济南高新区率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标准一体化,有力保障了全市25万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持续完善救助体系。修订完善济南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出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若干措施等,建立社会救助急难个案“一事一议”、“集中申报日”、街道(镇)临时救助备用金机制等,全面构建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为核心,专项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和慈善帮扶为配套衔接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到街道(镇),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急难型临时救助在24小时内完成。健全社会救助政策主动告知、信息主动公开、对象主动发现“三主动”工作机制,以“大数据+铁脚板”保障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创新“政府救助+慈善帮扶”模式,实施“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情暖夕阳”慈善关爱项目。历下区、市中区入选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济南市“泉心共助”等5个社会救助品牌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
从“应享尽享”到“幸福升级”
关爱保障更为暖心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市民政局持续优化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仁爱之心、关爱之情,温暖护航孤困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
聚焦孤困儿童。在全省率先搭建困境儿童信息数据比对模型、拓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长效机制,发布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关爱服务工作指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启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孤困儿童助学、助医全覆盖,资助1145名孤困儿童圆梦高校,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6处、街道(镇)未保站161处,为1600余名监护缺失未成年人提供临时监护、转介帮扶服务。济南市儿童福利院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历下区入选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
聚焦残疾人群体。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标准,研发残疾人“两项补贴”数据比对模型,加大数据比对和动态复核力度,推动补贴资金更精准更公平惠及残疾人群体。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建设“精康之家”41处,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康复服务。
聚焦流浪乞讨人员。建设“泉城避风港”166处,打造“1+166+N”流浪乞讨救助体系,规范“泉城避风港”管理,拓展信息技术在街面巡查、救助寻亲等环节的应用。承办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会并作典型发言,入选全国首批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一站多点”模式得到民政部认可,被纳入全国试点工作方案。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为老服务更具品质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市民政局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加强体系建设、服务供给和关爱优待等层面持续深耕细作,为全市老年人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
健全完善养老体系。深化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调整市老龄委组织架构,完善工作制度和成员单位职责,推动高效运行。制定《济南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 2026年)》,发布基本养老3大类30项服务清单。推进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建成区(县)级养老中心11处、在建2处,街道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超60%。我市先后获评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查激励城市,入选全国首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成功承办全国养老服务工作推进会议。
优化提升服务供给。聚焦“晚年好食光”,实施老年助餐规范提升行动,2024年规范提升老年助餐站点400处,全市43%的村(社区)分类设置了助餐站点。聚焦“养老不离家”,实施居家养老扩面增效行动,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562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040户。聚焦“养老有医靠”,实施医养康养融合发展行动,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2.4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82%。
持续加强关爱优待。为17.6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为4.9万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补贴,为3721名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照料上门服务,对3.6万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保障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游园等优待政策。12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社会敬老氛围不断加强。
从“贴合需求”到“出圈出彩”
公共服务更有特色
婚丧嫁娶皆民生。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市民政局在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便民举措,以优服务、强监管、树新风推动公共服务更具人文关怀。
创新推进婚姻登记服务。全省率先启用婚姻电子证照,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2021年6月1日历下区婚姻登记处发出全国第一对“跨省通办”婚姻登记证。贴合年轻人需求,建设历下区宽厚里泉禧、钢城区花海公园、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山海园等特色网红婚姻登记点,连续多年举办集体颁证仪式、集体婚礼活动,深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活动,打造“泉城·爱帮”婚姻登记服务品牌。
持续加大殡葬领域服务供给。大力推行基本殡葬服务减免的惠民殡葬政策,完成蟠龙山公墓新墓区建设、回民公墓改造提升等工程,定期组织开展骨灰海葬、树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引导树立殡葬新风尚。
优化提升区划地名服务。开展数字界桩、智慧路牌等试点建设,推进乡村地名服务试点,建成全国首个地名文化主题社区,编辑出版《济南市地名图集》《济南市传统地名保护图册》《口述济南老地名》等地名图书,公布232处传统地名,数量居全省首位,拍摄《古县神韵——历城》地名专题片,开展“口述济南”老地名文化采写,让地名文化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从“多元参与”到“赋能聚力”
社会治理更添活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福彩公益金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实事。
规范引导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局。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泉社彤行”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加强规范化管理,全市注册登记法人社会组织6469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2.9万家,出台省内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办法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首批实现街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打造省、市创新发展基地79个,助力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深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省会发展”系列活动,推动社会组织为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捐赠物资2.62亿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3906个,开展“邻里守望”等活动9.5万余次,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减免各类收费6042万元。1家社会组织获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6家社会组织获评“全省标杆社会组织”,13家社会组织获评“全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彩社会组织”。
发挥慈善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大力培育慈善组织,全市慈善组织达到122家,备案慈善信托达到49笔,合同规模达1.51亿元,信托备案数量和合同金额均为全省最高。探索以社区基金为助力、社区需求为核心、专业力量为支撑、多元参与为保障的慈善参与基层治理新模式,汇聚社区慈善力量,设立社区基金629支,筹措资金990.28万元,聚焦群众身边小事、难事、烦心事,实施公益慈善项目658个,以“小基金”托起“大民生”。
用好福彩公益金助力民政事业发展。牢牢把握福利彩票政治性、人民性、公益性属性定位,聚焦“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领域,推出了一大批公益暖心服务项目,有力促进了民政民生事业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福利彩票销量逐年递增,5年来累计销售57.97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17.22亿元,全部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兰萃 通讯员:刘琦 郭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