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8-30 来源:中国社会报 作者:曲书熳 王海盟
基层一线是政策落实的最末端,也是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的最前沿。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民政局依托“五社联动”机制,探索建立“村居儿童主任+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组织+村居公益慈善资源”五方联动模式,助力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精准有效落实。
加强队伍赋能管理,强化服务保障能力
济南市民政局持续实施“三亮三学三做”儿童主任赋能行动,统一制定儿童主任工作证和职责清单,全市6130名儿童主任年内至少经过2次轮训,定期对基层儿童工作者政策掌握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多方式抽查检查,不断优化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队伍,实现信息系统实名动态管理。运用“铁脚板+网格化”工作方式提升基层摸排发现能力和动态监测能力,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生活状况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弃儿童等服务对象的生活保障、家庭监护、就学就医等基本信息,建立健全信息台账,实现帮扶救助和关爱保护的精准施策。目前,已累计入户评估儿童3255名,对存在生活监护等困难的,做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处置。通过最美儿童主任等评选,激励儿童主任集体荣誉感和职责使命感全面提升,政策业务和关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突出社工专业优势,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济南市民政局高度重视社工站建设与为民服务实际需求相结合,将“儿童关爱”纳入镇街社工服务清单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围绕儿童关爱,推动开展困境儿童家庭随访和对象核查评估,对儿童家庭及监护人开展监护法治宣传、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隔代教育能力建设等工作。鼓励社区儿童主任考取专业社工资格证书,并按证书等级发放补贴资金,推动一线儿童服务队伍向专业化迈进。如历下区民政局编制《济南市历下区社会工作服务站运营指南》,包含《困难群体服务手册》等六个指导手册,指导社工站运营及服务开展,并保障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同时,鼓励社区“两委”成员学习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考取专业社工资格证书,对于持证上岗的“两委”成员,给予一定的补贴,提升社区“两委”成员的服务能力。
引导志愿者广泛参与,提供针对性个案服务
济南市民政局积极引导志愿者、爱心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参与“一对一”结对帮扶、“手牵手圆梦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孤困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服务。钢城区民政局重点围绕困境儿童等特殊人群开展亲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社会融入等各类关爱服务,持续深入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济南市钢城区志愿者协会、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公益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与社区对接提供“订单式”服务,根据社区困难儿童实际需要,链接社区内外资源,组织志愿者提供理发、维修、政策宣传、健康检查、文艺演出等服务,“手拉手”孤困儿童帮扶服务项目得到社会普遍认可。2022年以来,济南市民政局根据困难儿童不同需求,分类开展救助帮扶、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社会实践等服务100余次。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打造儿童关爱服务亮点
为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积极性,济南市各区县民政系统均培育孵化指导儿童类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重点培育走访核查、监护评估、家庭监护能力提升等社会组织,为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市县两级政府购买儿童服务类项目实现全覆盖,2022年市县两级共投入资金405万元,激发了群团组织活力,“泉城·青听”“彩虹伞”“齐鲁润春蕾”“最美家庭”等项目品牌作用有效发挥,去年以来,济南市共开展关爱保护服务活动590余场,服务儿童超4万人次。如历城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自成立以来,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合作,在今年元宵节期间开展了庆元宵送温暖关爱孤困儿童活动;二月二牵头各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为小”志愿理发活动;联合司法所等开展了“法治进社区”大型普法宣传活动;联合崔家村、龙苑小学开展了“学雷锋,忆传统,献爱心”主题活动,均收到良好效果。
统筹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提高孤困儿童生活品质
济南市民政局统筹运用社区各项公益资源,让“小区域”汇集“大资源”,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方式助力辖区困境儿童家庭过上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启动的“暖心微改造,旧居换新颜”社区基金,为孤困儿童、残疾儿童的生活居住环境进行改善提升。市中区兴隆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引导社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筹集社区慈善资金,积极挖掘、链接公益慈善组织、慈善超市、驻社区单位、爱心企业和人士等慈善资源,对困难群体实施慈善救助帮扶,以项目化方式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发展,为创新社区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天桥区通过开展“一老一小”帮扶系列活动和“邻里守望”关爱行动系列活动,更好地链接辖区资源,整合社区队伍,顺应居民需求,确保高效及时处理各类问题,不断推动社会治理效能提档升级。天桥区北坦街道以北关社区为试点设立“社区爱心储蓄银行”,增强资源整合,通过设置“一元捐”、日常义卖等方式集聚社会公益力量,开展专业助残等公益服务,引导参与社区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