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市民政局陆续对外公布了200个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并将这200个传统地名的沿革、来历、历史典故等汇编成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印制了首部《济南市传统地名保护图册》。那么,你对每天行走的街道、小巷到底了解多少呢?赶快记住讲给家人听。
洪范池
洪范池位于平阴县城西南32千米,洪范池镇政府驻地北,大寨山西侧。泉池呈正方形,边长7米,水深6米。
洪范池一名见于明代,池名源于《尚书·洪范》,以“禹治洪水以陈范池”而名。据重修龙王庙碑文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纣王的太师箕子仿照大禹治水的方法,在这里修建城池,使原来泛滥横流的洪水就范,故称洪范池。洪范池原名龙池,清道光《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代,“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清道光《东阿县志》载,池“在城南15里群山之中……泉仰吐其上,甃石为池”。
洪范池四季长流,池周有石栏护围。泉池南侧外壁上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池壁探出,为泉水出口。龙头正上方镌有“龙池”二字,为清代贡生秦维翰书。水自龙口中涌出,跌入2米见方的小池中,绕大池一周,与众泉相汇入浪溪河。池北虹桥卧波,桥北为龙祠,由金末东平路兵马总管侯挚创建。祠前两侧,各有古柏一株,东名珍珠翠,西名龙柏。洪范池“洪范浮金”景观为古东阿八景之一,明代嘉靖进士何海晏有《洪范浮金》诗。洪范池一带流传有明朝万历皇帝的老师于慎行的故事。洪范池水不仅可以饮用,还用于熬制阿胶。2004年,将平阴县内20余处泉点称之为洪范池泉群。
百花洲
百花洲位于历下区曲水亭街北头东侧,大明湖公园南门牌坊以南,面积7000余平方米。
百花洲旧名百花汀,最早记载见于北宋,得名于百花台、百花堤。此地最早为历水故道,附近有流杯池。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北宋熙宁五年(1072),文学家曾巩调任齐州(今济南)知州,在大明湖上筑百花堤,在此筑百花台。百花洲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北宋苏辙《北渚亭》“西湖已过百花汀”的诗句。明代嘉靖年间,世称明代文坛“后七子”的领袖、济南人李攀龙,在陕西提学副使位上辞职归里,于百花洲建筑楼房,隐居于此,名白雪楼。百花洲白雪楼数易其主,为明末诗人王象春购得,并在这里写下了咏赞晚明济南风情的《齐音》一书。古时的百花洲比现在大得多,现在百花洲东岸一带的民居,原为水中小岛。乾隆《历城县志》记载:“百花洲在百花桥下,方圆数十亩,四面居民旋绕,较之北湖更饶韵致。”
百花洲毗邻第一泉景区,与大明湖隔街相望,是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韵味的集中承载地段,今已辟建为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