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5-17 来源:中国社会报 作者:李琳
今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救助管理站打造“党旗红引领救助蓝”党建服务品牌,锚定工作目标,强化担当实干,不断发挥区域中心站引领作用,打造“一站多点”救助模式,从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整合资源等方面夯实基础,持续发力,稳步“跑”出济南救助加速度。
搭建协同平台
建立15分钟“救助圈”
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发挥区域中心站引领作用,依托养老机构、社工站等设施,以及环卫公寓、社区警务室、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按照“沿街、开阔、易发现,全天候开放”的原则,在全市设立166处“泉城避风港”。
利用市级中心站数据信息来源集中、汇总便捷、筛选精准的优势,搭建了民政、公安、城管、卫健协同救助平台,实现业务信息共享。对6401名村(社区)联络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定期对片区内重点区域开展包干式巡查,一经发现疑似受助对象,通过区域中心站救助平台统一调度,并结合全市“泉城避风港”地图,联系就近“避风港”,确保15分钟内到达现场,实现了“站”与“点”之间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形成“发现一例、报告一例、处置一例”的一体化格局,做到了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早发现、早救助、早处置”,真正打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拓宽寻亲渠道
按下团聚“快进键”
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始终坚持信息化、高效化寻亲理念,不断拓宽寻亲渠道,扎实念好“问、听、查、比、推、核”六字诀,在“头条寻人”、DNA比对、人脸识别、问询户籍、模糊查询等常规寻亲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寻亲”,开展新媒体“情暖中秋”寻亲直播、拍摄“抖音寻人”视频等,大幅提升寻亲效率与成功率,按下团聚“快进键”。
今年3月的一个深夜,70多岁的王奶奶由派出所护送到站。由于老人没有身份证明,说话带有浓重的江浙口音,工作人员根本听不懂,无法得知其确切户籍。与江苏省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盐城市救助管理站等地工作人员联系沟通后,不断通过辨认口音缩小范围,短短几个小时,工作人员就将王奶奶的户籍锁定在盐城市大冈镇的某村,进而联系到其家人。
多方接力式寻亲,仅仅是寻亲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不断拓宽寻亲渠道,已为十余人寻亲成功,铺就了一条温暖回家路。
整合救助资源
驶入妥善安置“快车道”
近年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开展“制度建设年”专项行动,建章立制,梳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规范移交程序、整合救助资源、加强档案管理等方面做好受助人员移交安置工作,实现站内流浪乞讨人员动态清零。
根据《济南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长期滞留人员移交安置规程》的有关规定,救助管理站对符合条件的受助人员及时启动相应程序,做好人员甄别,办理落户手续、特困审批,开展健康查体、精神卫生鉴定,环环相扣、运转有序。同时,与公安机关、精神卫生机构开展深度业务融合,开通受助人员妥善安置绿色通道。
救助管理站规范整理每一份救助档案,实时上传信息系统,更新易走失人员名单,指导各“泉城避风港”对区域内存在流浪经历的对象动态关注,加强回访,做好源头治理工作,帮助受助人员回到家的同时,更要安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