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4-5 来源:新黄河 作者:济南社工小苏
好阿姨不姓好,其实我也不知道阿姨姓什么,长什么样。这些年,阿姨叫我“好孩子”,我叫她“好阿姨”。过节时,我向她问声好,朋友圈里,她时常给我点个赞,我们就是这样通过微信交流,远远的,暖暖的。
缘起:埋在大海里的思念
我和好阿姨的缘分,源自2020年秋季的那次海葬,相聚未相识。
当时我是通讯员。活动结束第二天,好阿姨加我微信,说她借用了我拍的几张照片,用在了自己的“美篇”里,希望我不要介意,还发给了我“美篇”链接。
阿姨那篇《回归自然》的“美篇”文章,看得我泪如雨下。“孩子离开我们1168天了,思来想去决定把女儿海葬吧!她没有结婚、没有子女,我们老了后谁给她扫墓?岂不更凄凉。回归大自然吧!”……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一位失独母亲对孩子无尽的思念,也听到了阿姨心碎的声音,心随爱女而去,深埋在广阔的大海中。
当然我也感受到好阿姨的坚强,因为“美篇”文末她说“脚下的路还在延续,因为还有太多的担当等着我……”更让我感动的是阿姨微信的签名“我若不坚强,谁替我勇敢”。
从那天开始,我便成为好阿姨的倾听者,并替一位素未谋面的妹妹在逢年过节时,给孤独的母亲请安问好。将心比心,用自己的方式连接两个世界。
愿望:那是最真挚的信赖
前几天,好阿姨在微信给我留言,问我什么时候有时间,她有事要在电话里对我说。三年了,第一次打电话,我有些期待,不知道好阿姨会给我说些什么。
周五我给阿姨拨通电话,几句寒暄,倍感亲切。她给我说,有我在微信上的陪伴,日子便不觉得孤单,每次看到我朋友圈里发的有关民政方面的文章,都会仔细阅读,这次想通过我实现“两个愿望”。
第一个愿望:好阿姨说,社区对她这样的“失独”家庭很照顾,逢年过节有问候,还有慰问品,政府没有忘记她。只是,她夫妻年事已高,能否把对老人的血糖不“友好”的蛋糕券,换成最需要的家政服务;能否把指定而不确定的家政服务机构换成按需上门且灵活的打扫卫生服务;能否把家政服务券的有效时间再延长一点。
第二个愿望:这个愿望不是为自己求,而是为了更多的支持海葬的“后来人”。希望加大对海葬等生态葬奖补的力度,相信很多市民都愿意选择海葬等生态葬方式,为节约土地尽一份心,这也是逝者对社会作的最后一份贡献。还建议针对实行海葬奖补政策以前去世的逝者,家属选择海葬时,政府可以给予象征性的补贴,一点就好。
这次连线,好阿姨讲了过去和现在,还有彷徨的将来,哽咽了好几次。她把愿望很坦诚地告诉了我,我听得很仔细,把她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了下来,我把愿望变成文字,说与贴心民政。
几个周后的一天晚上,我收到了好阿姨发来的微信,“家政服务已经批了下来,每月二十小时的服务,感谢党和政府对特殊家庭的照顾。”与其说是感谢,更像是对民政工作的支持和鼓励,而在我看来,那是对未来生活最踏实的向往。
如果我有的,是你想要的,而我能给予;如果你给的,刚好是我想要的,且是我盼望的。这种双向互动该有多幸福!
贴心:我一直都在
每逢节日,我和好阿姨不约而同护送祝福。同样的,每每遇到困难,我们也会相互倾诉,我向她请教如何化解生活的困惑,她也会向我咨询民政惠民政策。
3月8日,好阿姨给我留言:“春风、春雨、春常在!平安、健康、好运来!事事如意遂心愿,愉悦心情每一天,祝好孩子三八女神节快乐!”我向她问好,也给她留言:“好阿姨,节日快乐!爱常伴,情都在。每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最美好的。咱们都好好的,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好好爱自己!”
那天我们聊的很多,我才知道,好阿姨的父亲一直在ICU,她给我要殡仪馆的电话,我告诉她,如果老人情况不好,到时希望她第一时间先给我打电话。她说,怕打扰我,若是白天还行,就是夜里不忍心打扰。我告诉她,24小时不关机,我一直都在……
3月20日深夜12点56分,电话突然响起,不祥的预感笼罩心头,果然是好阿姨的电话。我安慰她莫慌张,先给殡仪馆打电话预约车辆,再一起到殡仪馆与工作人员确认后事安排。凌晨3点47分,好阿姨给我留言:“谢谢好孩子,一切都很顺利。3点40刚刚回家,未来不给单位添麻烦,我们一切从简,今天下午1点火化,接骨灰后直接去墓地与老母亲合葬。好孩子,到底还是半夜打扰你了,有你我心里很踏实。”我回给好阿姨:“能帮上忙就算最幸福的事,我一直都在,您多多保重身体!”
当天下午4点22分,好阿姨告诉我:“好孩子,老父亲已与老母亲合葬完毕,一切都很顺利。谢谢好孩子一直在帮助我!有你真好!”说实话,我并没有为好阿姨做多少,只是告诉她“我一直都在……”
未来:贴心民政一路陪伴
人生无常,最希望逝有所安。民政,就是金字塔的塔基,更宽、更厚、更稳,社会的塔才能更高;社会事务,做的是生命两头的人生大事,一喜一悲里,透出的是社会的温情和政府的温度。如果你累了,记得贴心民政电话的这头一定有人听,请相信贴心民政的真诚,因为长情是最好的陪伴。
问题导向,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新起点。因为我们生活的城市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好阿姨”,她们经历过、忍受着比常人更辛苦的过往和当下,面对未来那一望无尽彷徨的余生时,需要的其实并不多,或许只有一点点“你给的,刚好是我想要的”。我们,是否可以检视一下我们的服务举措,是不是够人文、够贴心?反思一下我们的服务目标,是不是够系统、够科学?因为,民生里的爱需要的是一种双向奔赴。
贴心服务一直在路上。民政系统主动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能将越来越完善。当下,正向着基本民生底线更牢固更精准、基本社会服务更丰富更普惠、基层社会治理更优质更多元、民政自身建设更坚实更有力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