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市民政局陆续对外公布了200个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并将这200个传统地名的沿革、来历、历史典故等汇编成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印制了首部《济南市传统地名保护图册》。那么,你对每天行走的街道、小巷到底了解多少呢?赶快记住讲给家人听。
济阳区位于市境北部,南靠黄河,西邻齐河县,北依临邑县与商河县,东接惠民县。总面积1076平方千米,辖8个街道、2个镇。
济阳一名出现于1129年,因该地位于古济水之北,旧时以山南水北为“阳”,故名济阳。西周为齐国地,春秋战国为齐国的犁邑、着邑、崔邑等地,秦为漯阴县、着县地,两汉及三国时期为漯阴、着县、朝阳县、菅县地,西晋为漯阴县、着县、朝阳县地,隋、唐、五代为临邑、临济、章丘三县地,北宋为临邑、章丘两县地。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割章丘县、临邑县一部分,置济阳县,属济南府。1943年,济阳县并入齐济县,次年恢复。1958年,济阳县并入临邑县。1961年,恢复济阳县,属德州专区。1990年1月,划归济南市。2018年6月,撤销济阳县,设立济阳区至今。
济阳是中国古代历史文明发达的地区之一,境内有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遗址。1985年从曲堤镇刘台村西周诸侯墓中发掘出土的青铜器上证明,齐国始祖姜太公的侄子逄公和周武王姬发的三世孙周昭王姬瑕的女儿姒就生活在这一地域。济阳境内有西周贵族墓群、玉皇冢、孔子闻韶台等20余处古文化遗址。历史名人有解系、柏锦林、苏耕夫、艾元徵、卢永祥、张尔岐等。济阳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省级生态县、省级文明县。
莱芜区位于市境东南,泰山东麓,北以齐长城与章丘区相邻,东靠博山区和沂源县,南接钢城区和新泰市,西连岱岳区。莱芜区总面积1739平方千米,下辖8个街道、7个镇。
莱芜一名出现于西汉(前202-208)。得名由来,一说由莱山、芜山而得名,《水经注》载:“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一说因西汉莱芜县治所设在莱芜谷,《水经注》载:“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春秋为牟国、嬴邑、平州邑地。秦置嬴县,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及莱芜县,嬴、牟、莱芜三县同属泰山郡。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隋唐以后,为莱芜县。1983年8月,改为莱芜市(县级)。1992年11月,升地级市。2019年1月,撤销莱芜市,原莱芜市莱城区为济南市莱芜区。
莱芜位于汶河两岸,是大汶口文化发源地之一。商代设嬴国,周代设牟国,有“嬴牟故国”之称,是嬴姓发源地。春秋战国时为齐鲁交界处,发生过两次著名战役——长勺之战和艾陵之战。莱芜有汶水西流、宫山夕照、苍峡雷鸣、仙人遗迹、矿山呈瑞、龙潭星现、二洞云连等自然人文景观。抗日战争时期,是鲁中地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莱芜曾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