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2-21 来源:中国社会报 记者:闫洁
一碗热汤、一盘家常菜是寻常小事,也是民生大事。为有效解决老年人做饭不安全、吃饭不方便等问题,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积极推行老年助餐服务“暖民心”行动,形成了“集体配送+送餐入户、党群服务中心+养老助餐、养老机构+养老助餐、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助餐、社会餐饮企业+养老助餐、机关单位食堂+养老助餐、慈善赞助+养老助餐”等多种模式,实现了养老助餐服务多元化发展,合肥市民纷纷点赞,他们这样说:
“不要买、不要洗、不要刷,很方便。”蜀山经济开发区蜀麓苑社区赵奶奶周一到周五全来,她给社区食堂打100分。
第一位办理庐阳区养老食堂刷脸消费的阿姨,一说起来就很骄傲:“民政给老人的优惠,这样使用方便、快捷、效率高。”
高新区天乐社区智慧食堂,老年人也用上了智慧零售,一位来用餐的奶奶说:“想吃多少打多少,自动称重结账,很经济。这里还配有全自动洗碗机,高温消毒、干净安全。”
志愿送餐队,送餐也是探访
“孟大爷,饭来了!”话音刚落,一辆印有助餐服务标识的电动三轮车停在了长丰县义井镇徐巷社区90岁独居老人孟祥周的家门口。身着红马甲的送餐员李亚熟练地从车厢的保温箱里拿出写有老人名字的饭盒递给他,里面是热乎乎的三菜一汤和白米饭。每次提到送餐的事,孟大爷就竖起大拇指夸赞:“爱心送餐队的志愿者天天为我送饭,真是贴心!”
2022年以前,徐巷社区虽建有食堂,但没有开展送餐服务,服务范围受限。为了让更多的孤寡、病残、空巢老人能吃好饭,徐巷社区开始筹划送餐服务。没有送餐员,社区“两委”和党员顶上;没有送餐车,就找来了两辆电动三轮车;没有饭盒,就链接爱心企业赞助每位老人两个保温饭盒……2022年5月起,每日三次、分两条路线为社区重点老年群体送餐上门的服务正式启动。徐巷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苏娟说:“我们‘承包’了老人的一日三餐,为的就是让他们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在党员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有留守妇女,有返乡的青年人,还有退休的老同志。食堂能提供的餐饮花样也多了起来,端午节给老人包粽子、腊八节熬腊八粥等等,获得了老人的称赞。
“中央厨房”,饭菜烹出幸福味
“今天这个娃娃菜看着不错,再加上两个鸡腿和一份炖白菜。”“我要个红烧鱼块,再来个鸡蛋炒西红柿和烧青菜。”“红烧鸭给我来一份,再加上炒豆干和青菜。”2月9日中午11点,在肥东县中心区域的中央厨房里,家住附近城南社区的陈景平、孙芳忠和崔雪仓三位老人相约一起来就餐。自2022年11月中央厨房开始运营以来,他们每天都准时来。
“这里的鸡腿很好吃,肉煮得特别烂而且不油不咸。一顿饭只要10元钱,扣去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自己花费不到5元钱,再实惠不过了。”80岁的困境老人孙芳忠评价中央厨房的饭菜,一荤两素一汤一饭,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而94岁独居老人陈景平的口味比较清淡:“我平时吃饭很糊弄,在这里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而且菜品还丰富,口味非常地道,我很满意。”
中央厨房是肥东县养老助餐服务的一个缩影。2022年,肥东县民政局按照“养老机构+养老助餐”“社会餐饮企业+养老助餐”“机关单位食堂+养老助餐”的模式,在全县布点99个养老助餐点,按年龄对困难(低收入)老人提供三档补贴,每人一卡。同时,在解决困难(低收入)老人就餐的基础上,也为其他有就餐需求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善食坊,探索慈善助餐新路径
在合肥市新站区七里塘社区瑶东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一个公益食堂——善食坊,社区里60周岁以上的低保、残疾和特困老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享用两菜一汤的午餐,高龄老人用餐也可以享受6元钱的实惠价格。70多岁的困境老人孙大娘就是善食坊的帮扶对象:“我腿不能久站,做饭不方便。食堂一开,我特别高兴,太方便了。”
善食坊于2018年12月开始运营,当时由瑶东社区居委会提供免费场地和设备物资、安徽莲邦安老基金会提供捐资支持、合肥市庐阳区安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除了慈善资源外,志愿者的深度参与也是善食坊的另一大特色。善食坊在当地社区招募组建了一支30人的志愿者团队,由1名社工带领开展工作。
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后续社会捐助资金有限,善食坊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后来,在当地街道和安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多方筹集到维持善食坊基本运营的资金。赵军坦言:“目前,由于链接资源有限,我们还不能去推广善食坊模式。但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善食坊,让它慢慢成长起来,让更多困难老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