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讲述生命故事| 记忆中的纸灰香
发布日期:2022-11-04 浏览次数: 字号:【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文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进一步弘扬生命文化,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生命教育,今年清明期间,市民政局主办、市第二殡仪馆承办组织开展了以“讲述生命故事”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广大文学爱好者用真情实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犹如束束色彩斑斓的花儿,或娇艳、或淡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细细品读,芬芳、甘冽、怡人,涓涓文字抒发着对生命的热爱,让读者在自我生命的历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真谛。自今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获奖作品,以飨读者。获奖作品展示了生命教育的别样之美,一起来欣赏吧。

 

记忆中的纸灰香

(二等奖)

我生长于农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过年,过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去请爷娘回家。跟在父辈们的屁股后面,来到自家的地里,大伯和父亲负责在爷娘的坟头上放上几个震天的响雷,爷爷点燃烧纸,嘴里喊着:“爹,娘,家走过年去吧!”纸灰袅袅升起,代表祖宗们很高兴,我们磕过头,就带着他们回家过年了。从那时候起,那特殊的纸灰香气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像一家人围在一起的感觉,温暖又安心。
    和春节意义一样隆重的第二个节日就是清明节了,这是我在一次归乡的火车上意识到的。那时清明节已经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加上调休,可以有三天的假期。我踏上回家的列车,每一节车厢都满满的,拥挤着的几乎全是打工人。他们穿着各色的衣服,说着各地的方言,背着大包小裹,奔赴同一个目的——归乡祭祖。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深刻地懂了这句话,人不管走到哪里,总是要有根的。
    那年的清明节在我的记忆里埋藏至今。四月的天,风还有些料峭,田地里的麦苗已经返青,杨树柳树也抽出了新枝,四野空旷。上坟的路上总会碰到熟悉的邻人,提着篮子,装着纸钱和香,后面跟着他们更年轻的儿孙。大家走到对面时,都会客气地打个招呼。那个时候,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跪在坟头的是大伯和父亲。我站在一侧,看着他们的背影。纸灰又一次飘起来了,一张一张,一朵一朵,像蹁跹飞舞的黑蝶。大伯和父亲平静地和先辈们说着话,脸上的皱纹如同田间的沟壑,在火光中一抖一抖。纸灰香气缕缕传来,这次我的心里却是无尽的思念。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在外地求学并参加了工作,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工作的琐碎,回老家的机会少了,回顾故乡的心情也像冰封后的河流,很久等不来开化的春风。清明节于我来讲,就是从繁杂中抽身出来,在心灵深处打扫出一小块干净的角落,寄托遥远的哀思。岁月无情地淘洗掉我们的祖先和亲人,又无情地催促着泪迹未干的后辈人继续赶路。但是人总是要追根溯源的,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最终去向哪里。作为农民的后代,我深深地眷恋着脚下的泥土,深深地敬畏着脚下的泥土。每当烧纸燃起,我就会想到我的祖先。他们从很远的地方历尽艰辛跋山涉水而来,选择了这片土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野的风吹过他们的脸颊,头顶的日晒过他们的脊背,泥土是他们的起点,也是他们的归宿。踏在这温热的土地上,我始终相信祖先们并未远去,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陪伴亲人,默默护佑着后世子孙。这片泥土里流淌着家族的血液,传承着家族的根脉,是生命的接力,不管将来子孙们漂泊到哪里,只要回到这片土地,就将获得永世心安。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殡葬行业的移风易俗,人们的环保观念不断增强,文明祭扫已蔚然成风。微风吹过,我似乎又闻到了记忆中熟悉的纸灰香。愿这香气能乘上清风,捎去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李庆娣

1990年出生,山东德州人,体制内工作十年,热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