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讲述生命故事| 丧事
发布日期:2022-11-02 浏览次数: 字号:【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文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进一步弘扬生命文化,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生命教育,今年清明期间,市民政局主办、市第二殡仪馆承办组织开展了以“讲述生命故事”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广大文学爱好者用真情实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犹如束束色彩斑斓的花儿,或娇艳、或淡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细细品读,芬芳、甘冽、怡人,涓涓文字抒发着对生命的热爱,让读者在自我生命的历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真谛。自今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获奖作品,以飨读者。获奖作品展示了生命教育的别样之美,一起来欣赏吧。

丧事

(二等奖)

哀乐从房顶上的大喇叭里朝四下里流淌,像院子里的哭声,流淌成河。震得树枝乱颤,震得路过的鸟,迷失方向。房顶上的大喇叭里一直播放着哀乐,使悲凉的气氛显得更加肃穆、凝重。声音不怕冷,穿透层层寒气,传到天堂。

这是冬天,前几天下过一场大雪,此时大路上已经没有了雪迹,墙角背阴的地方,还有零星的残雪没有完全化尽。刚过三九天气,零下十度,那一点残雪,也是在墙角瑟缩着身子。堂嫂这房间里,点着三个烧木炭的炉子,炉门一刻也不关,火焰旺旺的。但因为屋门四敞大开,屋里还是寒冷。屋里的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衣,也是缩着身子不停地跺脚。幸好这几天,老天爷特别慈悲,虽然气温低,却是没有一点风。院子里陪灵的庄乡,在街口站在太阳底下聊天的亲戚,大门口的忙活人,还能在室外呆得住。跺跺脚,搓搓手,寒气就走远了。

大门口,插着一把五颜六色的香伞,纸剪的白穗头晃晃悠悠。靠墙根儿的长凳上,坐着四个年长的人,两男两女,是丧事上的掌礼人,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亲戚来了,老远就起身接过纸钱,随礼、记账,领进院里,穿过肃穆的灵堂,穿过满院子的哭声,进门吊孝。是乡下人就磕头跪拜,城里人就弯腰鞠躬。东边的婶子,西边的大哥,北边的三弟。陆陆续续,年老的,年少的,不管远近,庄上的人都来了。村里有人过世,几乎全村人都来吊孝。拿些纸钱,安慰一下主人。有钱的帮钱场,没钱的帮人场。谁家有事,都自发帮忙。这些村子里流传下来的老规矩、老传统,代代相传。

族里的人,按辈分排列灵堂两旁,东边是孝子、孙子、侄子。西边是辈分稍微远一点的侄子、孙子。穿孝衣的、戴孝帽的,白花花一片。用紫色厚塑料布搭起的棚子下,“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哀歌动大地,浩气贯长空”……挽联飘飘,二十四孝图在棚子两边垂悬。门前的纸楼上花花绿绿的穗子飘飘荡荡。供桌上摆着大伯微笑的照片。

我的大伯,他此时此刻躺在老家的堂屋里。这个深冬,他被没有任何遮拦的寒凉的阳光照彻着。他盖着一条深蓝色绸缎的薄被,描龙绣凤,看起来雍容华贵,发出亮闪闪的光泽。他到天堂去寻找自己的位置。身边的人用哭泣为他送行。他的亲人们,儿子、孙子,族里的亲人,都来了,他的儿媳、孙媳妇,孙女、侄媳妇们,都在身边。有的还从遥远的工作单位赶来,在最后的时刻陪他。他的大幅黑白照片,在院子里,在灵堂前的桌子上,被供奉着。他微笑着看着大家,他的音容笑貌似乎还在耳畔回响。

三天大丧的日子,几乎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来帮忙。孝子白天痛哭流涕,疲惫不堪,忙活人有什么事,还要过来请示主家。族里的年轻人白天在院子里,分列两旁,跪在草苫子陪灵,也是非常辛苦,到了晚上,就让他们歇歇,夜里陪灵的事,都是村子里的一些外姓的年轻人。分成两班,上半夜和下半夜,一班五个人,有人作伴,不至于犯困睡着。白天里,接待亲戚的,烧水提茶的,记账收礼的,指挥做饭的,购置物品的,喊孝敲鼓的,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经历事情多,什么事都能安排妥当,处理得井井有条。

买孝布、裁孝衣、孝帽。找镜子、棉花、棉绒、五色粮食、钉头、买喜棺、看坟、剪纸钱、挂摇钱树、蒸枣馍等等。主事人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不时来请示堂嫂。

丧礼第二天动孝,都是婶子、大娘的一群女人忙活。做孝衣是有讲究的,不论高矮,女人用布一丈,男人用布一丈四。高矮个都一样。长点儿不要紧,可以使劲往腰里扎扎,如果孝衣吊着脚,做短了别人可是会笑话的,会说穷气。在这时候,这件事上,再穷的人家里有丧事,也不会计较这些。

该送盘缠了,村里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拿着托盘,托盘上放着烧纸、打火机,在前面缓缓引路。他要带着所有的孝子贤孙,到村里的庙上去,去拜见各路神灵。亲人们一路呼唤,一路哀泣。孝子、族人、亲戚,一百多人组成长长的队伍,每一步都沉重不已,每一步都踩到冰冻的泥地里。三百米的路程走了一个小时。男人女人,穿着白孝衣,白花花一片,跪下就是白茫茫一片,白花花的哭声一片。

亲戚们吃饭的桌椅摆好了,客人就坐了。执事领着主家的女主人与女族人,拿着哀杖,去谢饭。新砍来的柳木哀杖,有二尺长,铜钱粗,缠裹着白纸。执事高喊着,给亲戚们谢饭!这群穿着拖到脚脖孝衣的女人,来到饭桌前,扑通一声跪下,哀杖着地。

来吊孝的人,送来的纸钱,金黄一片,在堂屋门口的西边堆积如小山,在阳光下,更显耀眼。纸钱的多少,也代表着逝者生前的声望。出殡的这天,有自发过来帮忙的婶子、大娘,将纸钱拉到里屋一部分,开始铰钱。拿起一摞,用剪刀剪成三条。

不知道从谁家拿来的,两个生铁铸造,砸纸钱花纹的生铁筒,一头裂开几个口,边缘向外张着,像一朵开着的花。拿斧头把生铁筒往一摞纸钱上砸一下,便出现花纹,使纸钱更像钱的样子。愿远走的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使用起来更顺畅一些。

这个铁器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在村子里轮流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代表晚辈对逝者的一种最后的祝福。

在二十里外的赵庄,做好的红松木棺材摆满了一个院子,都是白茬。地上有卷边的刨花,木材的缝隙里散发松木的清香。同样是做木工,看见做出来的橱柜与棺材,肯定是不一样的感觉。棺材是带到另一个世界的器物,无论看见与听见似乎都有一种阴气。但是人们不说是棺材,叫它喜棺,就将阴气冲淡了不少。白茬的喜棺,被出售时,才上漆。从前是黑色的,现在都做成明黄色,柔和了不少。喜棺与底座相连的地方,中间贴着一圈菱形的花边木头。被漆成大红,显得明亮又显眼。

第二天,喜棺送货上门。除了刷一层明黄漆,又刷了一层清漆,还没有干透。抬进家时,手挨着的地方,都垫着一些报纸,怕手上沾到油漆。众人抬着,底下垫了三条长凳,放在了院里靠西墙的地方。

要出殡了,堂哥把大伯的骨灰小心翼翼放进棺材里。掌礼人指挥着最年长的孝子,踩着凳子,端着簸萁,将五色粮食从喜棺盖的这头撒到那头。斜斜的喜棺盖上有哗哗的响声,洒满了五彩缤纷的粮食。从此,离去的人,会丰衣足食的。从此,他也会祝福子孙后代,财旺家旺。

喜棺底座的前后左右有四个方方正正的孔,能穿进去鸡蛋粗的绳子。由村里一些壮劳力抬着、拉着,到坟地里。孝子走过来看了看方向,后退三步,倒地痛哭。来抬棺的很多年轻人,都是村里人家的后生。有的我堂哥还不认识,但是他们被喊,当即过来帮忙。这个细节,显现乡村人的质朴,我心里溢出满满的温暖。执事高喊,谢过庄乡爷们儿!

堂哥带头,全体主家人以及亲戚,都对那些帮忙抬棺、挖坟、填坟的庄乡作揖叩拜三个响头,行礼答谢。填坟了,一锨锨的土,哗哗地扔下去。坟包隆起来。坟顶上的引魂幡洁白,在风里狂舞。田里一指高的麦苗在冬天里安睡。

因临近年关,大家都事务忙碌,执事又高喊:年关临近,四期、百阴儿不过,亲戚们不用再想着。大家各忙各的吧!于是,除了主家儿女侄孙,以后要来上坟,保留孝衣。其他有孝衣孝帽的亲戚,都在坟上把孝衣撕开了,还原白布的样子,折叠好,带回家。一大堆柳木哀杖,被插到坟地一边。新坟上盖着按堂哥嘱咐买来的大花圈。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是最容易成活的树种,到明年春天,这里会长出小柳树,几年之后,又是绿树成荫。

冬小麦只高过脚背,正不动声色,积蓄新的力量。路边的白杨树树尖上,掠过几枚麻雀细碎、明亮的叫声。田野看起来辽远。冬天坚硬的阳光干净、纯粹,像一块巨大的翡翠,倾立天地之间。小河里的坚冰破了,白亮亮的冰碴子在水上浮游。田间阡陌纵横,明亮如带,奔向遥远。

翠薇

本名崔会军,山东聊城人,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高研班学员,聊城市文联签约作家,《鲁西诗人》编辑,出版诗集《在内心,种植一盆兰草》《自然是无顶的教堂》。山东省第三届齐鲁文化之星,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绿风》等。书评《生命的沙漏》获《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