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31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兰萃 李澎 孙飞
节地生态葬安葬仪式。工作人员为逝者献花。
“若是离别”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现场。
“妈妈,什么是死亡?”当孩子带着稚气问出这句话时,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也许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会选择含糊其辞。
在中国,死是一个很隐晦的词汇,死亡也会被视为不吉利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很忌讳谈论死亡,并有意回避这个问题,彼此交流也小心翼翼避免触及这个话题。活着的人很少思考死亡,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少了直面死亡的勇气,更多是恐惧心态下的“谈死色变”。这,都是当前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作为殡葬单位,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同时也让殡葬单位自身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是市殡仪馆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市殡仪馆着力打造生命教育基地,通过专职社工、殡葬职工、社会资源等多种力量,将重视人文、关怀生命、公益教育融入殡葬服务实践,将生命教育服务作为新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产品向社会推出,共同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挫折观,倡导良好家风社风,积极培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
组建志愿团队扩展生命教育覆盖面
生命传承是殡葬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代生命教育活动所欲达到的目的之一。为此,市殡仪馆设立了社工工作室,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吸收、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殡葬社工队伍,并结合殡葬教育和殡葬服务实际开展培训,建立了社工专家与殡葬专业工作者相结合的复合型生命教育志愿团队。以殡葬社工为带动,通过组织殡葬一线职工的体验式生命教育,使一线殡葬职工的角色不仅停留在处理丧葬事宜上,同时肩负起向广大公众提供哀伤抚慰和生死教育服务的责任。形成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保障、资源共享模式,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民政部“孺子牛奖”等荣誉称号的90后入殓师辛沙沙,“中国好人”“山东好人之星”刘刚灵,“泉城和谐使者”柳海涛、李澎,全市道德模范林阳等殡仪馆业务骨干都是市殡仪馆生命教育志愿团队中的一员,他们立足殡葬行业特点,利用休息时间通过创新实施生命教育志愿服务,进行殡葬文化、移风易俗、先进生命理念宣传,推进了祭祀文明开展,推动了文明城市创建,促进了市民身心健康成长。至今,生命教育团队已组织开展“殡仪馆开放日”活动达11年之久。
在组织实施生命教育的活动中,殡仪馆党支部特别注重对干部职工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升,鼓励考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运用社工理论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服务。同时,重视对殡葬职工的赋权增能、助人自助和自我生命教育的提升,通过“智慧之旅”“九型人格”“心灵成长”沙盘体验、“曼陀罗绘画减压”等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为殡葬生命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和有力保障。
体验式教育活动延伸殡葬服务新内涵
2015年开始,济南市殡仪馆提出并倡导“向死而生”的生命观。向死而生,既是一种辩证方法,更是一种价值认知。只有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灾难的考验,事故的磨练,只有直面死亡才会对生充满渴望,对“活着”这两个字有触及灵魂的理解。
3月21日,在济南市殡仪馆的多功能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告别会”,来自山东科技大学的30位大学生来到济南市殡仪馆,参加一场以“若是别离”为主题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活动通过音乐放松、生命卷轴、预立遗嘱、棺椁体验等环节,实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目标。参与的大学生通过活动重新审视“死亡”,感受别样人生,体会生命大爱。
这场告别会正是殡仪馆关于“生命教育”的探索。
除了“请进来”的体验式小组活动,市殡仪馆还带着活动“走出去”。走进高等院校、中小学、社会组织、基层社区(村委)等地,广泛开展生命教育志愿服务。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课件。通过“走出去”开展主题授课、小组互动、游戏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远离意外伤害;正确看待挫折和压力,预防自杀行为,不断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和挫折观。在“生命教育”殡葬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
近年来,市殡仪馆将升级殡葬服务方式,创建生命教育基地核心,通过生命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满足群众殡葬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尊重生命、绿色文明的理念贯穿于提升生命文化服务全过程,拍摄制作了生命教育微电影、短视频、微讲堂,创新推出了家庭送别会、家庭追思会等生命教育文化服务产品,“让家风传承感动,让生命影响生命”。
节地生态葬将生命教育生动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济南市殡仪馆、玉函山公墓逐步推广生命教育,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改革,更新传统殡葬观念,推出骨灰撒散、深埋、树葬、花坛葬、壁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法。在这里,飘舞的绿丝带代替了纸烟,鲜花代替了祭品,人们用音乐、诗歌、绿植纪念故人,激励来者。
3月23日,山东省暨济南市2021年节地生态葬安葬及共祭仪式活动在玉函山公墓举行。30位逝者家属依次将装有骨灰的花坛按照编号放入花穴,集体默哀并集体鞠躬悼念。据了解,济南市殡仪馆从2015年起至今,每年举行两到三次节地生态葬,目的就是希望更多市民文明缅怀、倡树新风,养成尊老敬老、厚养薄葬的习惯,养成绿色环保、节俭治丧的良好风气。生态、环保、绿色等文明殡葬宣传已渐入人心,广大市民群众对节地生态葬式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大力宣传和举办生态葬活动,使更多群众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选择节地生态葬,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节约了土地,使逝者回归自然,又将生命教育生动的呈现。市殡仪馆馆长柳海涛表示,“生态葬作为一种新的丧葬形式已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它的推广,最关键的是要从普及生命教育做起,让公众转变理念,正确、科学、从容地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