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8768U/2021-00090 组配分类: 部门计划及总结
  • 成文日期: 2021-01-08 发布日期: 2021-01-08
  • 发布机构: 济南市民政局
  • 标题: 2020年度全市民政工作报告
  • 发文字号:
2020年度全市民政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济南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

2020年,市民政局党组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1+495”工作体系,着眼“三个聚焦”,发挥“三项职能”,扎实做好民政“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省会民政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疫情防控责任全面落实

强化民政责任担当。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第一时间响应疫情防控命令,配合做好村居疫情防控组相关工作,抽调6名党员干部参加党建保障督导组,组织4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10个社区,选派20名党员干部参加“四进”工作组,组织党员捐款18万元,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做出民政贡献。抓实民政机构管理。建立民政重点机构领导干部包帮责任制,对“一老一小”等重点场所实施阶段性全封闭管理,协调下拨20万元物资、500万元资金支持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和日常运营,对182处民政机构、12000余名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进行定期核酸检测,全市民政系统实现“零感染”。服务全市防疫大局。指导城乡社区自治组织配合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放宽疫情期间社会救助户籍限制,开通24小时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创新推出清明节网上祭扫服务,发动各级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募集款物1.684亿元,组织220余家社会组织、20家社工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有力支持了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市儿童福利院被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单位,2名社区工作者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被表彰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二、养老服务事业提速升级

完善养老政策体系。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济南市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制定敬老院改造提升、农村幸福院建设管理等15项配套政策措施,全省率先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推进养老设施建设。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幸福院分类建设,年内新建各类养老设施327处,超年度计划48%,新增养老床位6000余张。完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来共新建养老设施709处,超原计划107处,全市养老设施达到2142处、增长49.47%。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对3457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改善居家生活环境。发放补贴资金4990.59万元,兜底保障经济困难老年人49260名。新建城市社区长者助餐场所416处,依托农村幸福院设立助餐站点1040处,提供助餐服务80余万人次,让老年人享受优质餐饮服务,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新闻》对我市相关做法进行报道,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随莲作出批示,省政府研究室总结推广我市农村助餐服务经验。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市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培训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6000余人次,全市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管理服务质量类指标合格率均达100%。成立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养老服务联盟,2个街道、1个基地入选全国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

三、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到位。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专项行动,推出扶贫补助不计入家庭收入、贫困户单独纳入低保等特色政策,全省率先将低保渐退期延长至最长12个月,将5698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社会救助,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占比达到59.14%,有力地保障了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被表彰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及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821元/月、614元/月和1232元/月、1071元/月,均居全省首位,五个区率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标准一体化。全年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7.39亿元,保障困难群众11.5万人。我市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获得优秀等次。社会救助机制更加完善。修订《济南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统筹各部门救助政策资源,构建大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将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急难型临时救助在24小时内完成,“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历下区、市中区、钢城区入选全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

四、基本公共服务优化提升

殡葬服务再提升。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完成《济南市公益性公墓规划》编制任务,到2035年共规划公益性公墓(骨灰堂)184个;2020年建成镇街级以上公益性公墓84个,村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144个,可满足我市居民未来10年安葬需求。常态化落实基本殡仪服务全免费政策,按照1300元/人标准,为55548名亡故居民减免费用7221.24万元。开展散埋乱葬坟墓摸排定位,普查面积1326.9平方公里。推广绿色节地生态安葬,举办第八届海葬活动。婚姻登记创品牌。继续创新打造“泉城·爱帮”婚姻登记品牌,大力推广亲人见证婚礼式颁证服务,依法办理结婚登记50486对,离婚登记29617对。全省率先启用婚姻电子证照,实施跨区域婚姻登记试点,婚姻登记机关实现市域全覆盖,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区划地名有作为。对5个区的11个镇实施撤镇设街道,完成济莱行政区划调整总结评估。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6个单位、9名个人被表彰为山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和个人。开通地名公共服务查询系统,发布济南市地名电子书APP,为市民免费提供地名导览、查询定位、地名赏析等服务。

五、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改善

推进村居规范化建设。下发《村民委员会工作规范》,开展村务公开目录、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监督落实行动,推进村级议事协商示范点建设,完成行政村、自然村数据核实核准工作,村(居)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强化社区治理创新。推动建立市、区县两级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召开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落实社区治理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协调联动机制。获评6个省级优秀社区工作法、5个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均居全省首位。民政部《中国社区报》专版报道《城乡社区治理的“济南经验”》。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奖补城市社区和农村综合服务设施改造提升项目123处,预计新增面积12.88万平方米。为400个社区配发自助服务一体机,试点推广“智慧社区”小程序,城市社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覆盖率达到99%,在全省最高。高标准打造舜井社区、锦绣城社区、凤凰国际社区等国际化社区示范点,助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六、社会组织管理规范有序

深化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党建引领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综合党委联系社会组织制度,全省率先成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站,新组建社会组织党组织43个,完成65家驻济省、市无业务主管单位社会组织和28家异地商会党建移交工作,对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党建兜底管理,打造“泉社彤行”党建品牌。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投入资金450万元支持市级和区县社会组织发展,建成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和活动场所133处,全市社会组织达到5475家。开展第七批社会组织评估,评定3A级以上社会组织10家。清理规范社会组织创建示范活动,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检查,引导60家社会组织减免企业会费1004.96万元。严格社会组织管理,“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社会组织50家,取缔非法社会组织76家。全省率先出台《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将48家社会组织纳入异常活动名录,14家纳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推动311家行业协会商会完成与行政机关脱钩,社会组织年报率居全省前列。社会组织登管协同和脱钩改革先进经验在全省现场会上作交流推广。推进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制定社会组织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引导834家社会组织投入资金1.7亿元,启动扶贫项目608个,惠及313.5万人,打造“泉心泉意·助力脱贫”公益品牌。

七、特殊群体保障服务到位

全力保障孤困儿童。出台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文件,建立留守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全省率先启动“政策法规宣讲进村居”活动,开展儿童福利信息动态管理精准化提升行动,全面摸清孤困儿童底数。全省率先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生活费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1760元/月、1400元/月、980元/月,全年共落实资金2168万元,保障孤儿751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747人、重点困境儿童118人。依法办理收养登记46件。全力服务残疾人。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到137元/月,“两项补贴”计发时间由“申请当月计发”调整为“符合条件当月计发”,全年共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2.16亿元,惠及12.73万人。全力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加强同公安机关、城市管理等执法部门协同配合,依托四级救助网络,发挥基层联络员作用,及时发现、报告求助线索,打造“四早”救助模式。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6782人/天/次,救助未成年人66人,护送受助人员返乡236人次,为12名受助人员采集DNA,确认3名受助人员身份。

八、慈善和社会工作取得实效

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宣传展示优秀慈善项目18个,全市慈善总会募集善款(物)1.55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7.41万人。加强慈善组织监管,全市慈善组织达到65家,年报率达到95.59%。依法开展公开募捐备案和慈善信托备案,11个慈善组织、8个红十字会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备案慈善信托项目8个。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启动“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济南成为在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和唯一省会城市。社会工作规范提升。坚持党建引领,全省率先成立市社会工作行业党委,全市66家社工服务机构,开发社工岗位778个,服务项目230余个,打造出“童心童行,筑梦寻家”等特色服务品牌。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入选“齐鲁和谐使者”16名,评选“泉城和谐使者”30名,6494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持证人数居全省首位。志愿服务不断拓展。大力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市民对志愿服务工作认知度、参与度,全市志愿服务团体达到9805个,志愿服务项目41904个,注册登记志愿者139.8万人,打造出“泉城义工”“济南市志愿服务联盟”等志愿服务品牌。福彩工作稳步开展。全市福利彩票销售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7.37亿元。

九、民政自身建设扎实推进

深化党建工作。成立市委党校民政局分校,举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18次,局党组书记带头讲党课2次,党员理论学习闭卷考试6次,督促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召开基层党建工作会议,制定党支部书记履行党建责任清单,开展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压实党建责任。完成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换届,规范调整党支部设置,8个党支部获评“过硬党支部”。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组织党员干部赴党性教育基地进行党性锻炼,开展主题党日、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出台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三项制度,建立网络引导评论员队伍,举办意识形态工作专题辅导报告和意识形态骨干培训班,加强网站和“贴心民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管理,落实信息发布审核机制,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抓实廉政建设。召开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印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与机关处室、局属单位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开展机关纪律作风整顿,组织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教育,在春节、中秋等关键节点向党员干部发送廉洁提醒,筑牢思想防线。厉行勤俭节约。坚持勤俭节约办民政,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全面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规定,严格执行公务接待、会议活动管理等制度,从严审批公车使用和公务接待,不断压缩会议和活动数量、规模。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2020年“三公”经费支出同比压缩11%。加强队伍建设。选拔任用正处级领导干部3人,副处级领导干部2人,聘用科级干部11人,晋升职级18人,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进模范机关建设,梳理机关岗位规范工作流程66项,公开部门职责边界清单5项,完成济莱11个局属单位调整合并,机构改革持续深化。强化理论研究。8个法治研究课题在全市获奖,9篇调研文章在省厅获奖,连续9年蝉联优秀组织奖。4个创新案例被省厅评为优秀创新典型案例,居全省首位。1件实事获评全市政法工作惠民实事项目,1件经验做法获评全市政法工作改革创新项目。加强资金保障。全市民政资金总投入20.2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投入4.4亿元,市级财政投入5.7亿元,区县级财政投入10.1亿元。

  • 上一篇:
  • 下一篇: